第七十二章 深宫烬余·破冰之讯-《燕宫阙:凰途逆袭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宫宴的喧嚣如同退潮般从上官苑散去,留下的是一片更为深沉的寂静与审视。沈青澜的日子恢复了表面的平静,但那双洞察秋毫的眼睛,却能清晰地感受到周遭无形的壁垒更加森严。送来的饮食依旧准时,炭火也充足,但往来宫人眼中那份刻意的回避与距离感,却比往日更甚。

    她心知肚明,这是宫宴之后,各方势力对她这个“靖王旧识”愈发关注和警惕的结果。齐王府的试探虽被她挡回,但对方绝不会轻易罢休。王党更是视她为潜在的威胁。她如同身处一个透明的囚笼,一举一动都可能被无数双眼睛窥探。

    那支藏着密信的玉簪,依旧稳妥地藏在身边,却苦无送出之机。梅林那株作为联络点的老梅,如今几乎处于不间断的视线监视之下。梅翁的警告言犹在耳,她不敢轻举妄动。

    然而,转机往往出现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。

    这日午后,苑监副手王德海亲自来到了听雪堂,身后跟着两名抱着厚重账册的小太监。

    “沈姑娘,”王德海依旧是那副公事公办的口吻,只是眼神里似乎多了点难以言说的东西,“年关将至,苑内各处器物、陈设需重新盘点造册。苑监大人念及姑娘……曾掌司制司,精于辨识、记录,特命奴婢将这些陈年旧账送来,请姑娘帮忙核对厘清,也算是……为苑中分忧。”

    他将“曾掌司制司”和“为苑中分忧”几个字咬得微重,目光似有深意地扫过沈青澜沉静的面容。

    沈青澜心中微动。这差事来得突兀,却合情合理。她一个被贬黜的女官,做些文书核对工作,既不算逾矩,又能体现“物尽其用”。但王德海的态度,却透着一丝不寻常。是苑监真的缺人手,还是……有人借此向她传递某种信号?抑或这本身就是另一个试探?

    她不动声色地起身接过:“分内之事,不敢推辞。青澜定当尽力。”

    王德海点点头,没有多言,留下账册便带人离开了。

    这些账册确是上官苑历年器物登记的旧档,纸张泛黄,墨迹陈旧,记录着苑中各处殿宇楼台曾经摆放的家具、摆件、书画等明细,杂乱繁多。这工作枯燥且耗时,看似是个苦差。

    沈青澜却并未抱怨。她深知,在这深宫苑囿,任何一点看似微不足道的权力或工作,都可能暗藏玄机。她静下心来,一本本翻阅,凭借过目不忘之能和对器物规制、纹理、年代的了解,仔细核对。

    一连数日,她足不出户,埋首于故纸堆中。听雪堂内只闻书页翻动的沙沙声和笔尖划过纸张的细微声响。她将发现的错漏、存疑之处一一标注,条理清晰,字迹工整。

    就在她核对到一批记录为“前朝旧物,封存于西偏殿库房”的器物清单时,指尖忽然一顿。清单末尾,用一种与前文稍显不同的潦草字迹,添注了一行小字:“内有紫檀木嵌螺钿匣一只,据传曾为戾太子赏玩之物,慎动。”

    戾太子!那是先帝时期因谋逆被废黜赐死的太子!他的旧物,在这上官苑中被特意标注“慎动”?

    沈青澜的心跳漏了一拍。她隐约觉得,这行小字,或许并非随意添注。她继续往下翻阅,在另一处关于苑中藏书楼的记录中,又发现了一处类似的、笔迹相同的旁注,提及某卷舆图曾由“梅侍读”校正。

    梅侍读?梅?

    一个模糊的念头在她脑中闪过。她不动声色,将这两处异常连同那特殊的笔迹暗暗记下,并未在呈交给王德海的核对记录中提及。

    靖王府·运筹帷幄

    靖王府书房内,炭火融融,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凝重。萧景玄卸下戎装,换回墨色常服,更显身姿挺拔,气质清贵中透着不容侵犯的威仪。

    顾昀正在禀报:“殿下,兵部那边,我们的人暗中查证,克扣粮草之事,确系王璟指使,证据已收集部分。另外,齐王近日闭门谢客,但其门下几位清客,与几位掌宫禁侍卫的副统领过往甚密。”

    萧景玄指尖轻叩桌面,发出规律的声响,眼神深邃如寒潭:“王崇焕老奸巨猾,推出他儿子当马前卒。齐王……倒是沉得住气。”他沉吟片刻,“我们在上官苑的人,还是无法接触青澜吗?”

    “苑内戒备极严,尤其是听雪堂附近,我们的人难以靠近。不过……”顾昀呈上一卷书册,“这是王德海设法送出的,沈姑娘近日核对的器物账册副本,以及她亲笔所书的核对记录。”
    第(1/3)页